20150331

這男人一聽就是一輩子 / Jon Hopkins

當古典樂遇上電子樂


自五歲開始習琴的Jon Hopkins,很早就踏上音樂之路。
琴藝上的天賦,把他帶往英國皇家音樂學院,但他不滿足於琴音的彈奏,反而結合了科技感強烈的合成電子,置入古典音樂宏大遼闊的景緻裡。
他的音樂細膩而敏銳,因為任何一分不該存有的雜質,都會被他訓練有素的耳朵剔除;他音樂內含豐富的藝術性,卻不孤高自賞,被廣大的音樂市場所接受;他創造出「古典和現代」衝突的美感,並善用這項利器,成為原創性十足的音樂家。

上/ 專心彈琴,下/ 立馬DJ。很難想像這麼柔軟的琴音,竟然能與電子音樂並存。





他「看」到了什麼?


有個心理學名詞叫「共感覺」, 意指一種感官刺激,同時引發另一種形態的感覺。
只要一聽到聲音,Jon Hopkins腦子就會有個溫和的共感賦予其色彩,並呈現出3D立體視覺,創作等於是將物件放進腦海裡的抽象空間,憑即興和直覺運作,因為大腦會下意識的將他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瞬間,以音樂的方式重建。
他討厭依賴人工感的電腦聲音,反而平常隨時可聽到的開門聲、時鐘聲等「有機素材」,為他觸發豐富的靈感。而他音樂中那種偏執和專注的特性,反映著鑽研到底的人格特質,比如說學習一種新樂器時,他不僅僅只是「使用它」,還要摸到透徹才甘心,因為他要確保自己在熟悉的每一件事物裡,實現一切。

藝術家利用顯微鏡下的微型宇宙,試著表現Jon Hopkins腦裡的抽象視覺。



我耳中的視野


1999 Opalescent
接受度最廣泛的一張作品,Ambient風格的電子仍有大量古典音樂色彩,喜歡其輕盈雅緻的質感,很適合睡前淨空身心。
與後來的作品相比,創作能量尚偏保守。


2004 Contact Note
從小就著迷於電影配樂的Jon Hopkins,尤其崇拜大師Carter Burwell音樂裡的故事感,所以不意外的,以澄澈流動的琴聲與銳利沈緩的電子,營造了仙境般的電影場景
「剛與柔」衝突的戲法也是重頭戲,每每柔和的琴音抵達腦神經最深之處,總會來一記驟變的鼓聲,將剛化為煙縷的神智,瞬間擊回現實。


2008  Insides
延續上一張「對立」的基礎脈絡,並探索得更深更廣,也從中確立了一生的創作邏輯,「接下來就只是在這基本架構與手法,再投入新的聲音而已。」

花了超過十年的摸索與嘗試,他終於找到真心滿意的聲音。

2013  Immunity
以往較為尖銳的鼓聲,轉化為肥厚低沈的碎鼓,迸發出的高速行進感,一步步將你推向繃極限。鼓的力道更加精準,也散發更多自信,毫無思考空間的你,只能將放大的感官深深埋進節奏裡。



一輩子也聽不完


Jon Hopkins的才華,在別人的作品也留下了痕跡。
話說他的第二張專輯引起了Brian Eno的注意,隨即邀請他一同製做自己的專輯「Another Day on Earth」,可能口碑不錯,後來還居中牽線介紹給Coldplay,參與專輯「 Viva la Vida」的製作。而2013年 Jon Hopkins 也如願創作了喜歡的電影配樂,雖然電影「How I live Now」沒有在台灣上映,直接聽歌也不錯。
數來數去,還是最喜歡2011年跟蘇格蘭歌手King Creosote合作的專輯「Diamond Mine」。Jon Hopkins優雅洗練的琴音,竟然換上蘇格蘭自然原始的氣息,配上King Creosote的木吉他和沙啞溫柔的嗓音,交織出滄桑的感性味道,聽完你會發現,這個男人的內在和才華你根本還沒看透,所以想繼續看下去,而這一看,也許就是一輩子。


就是想把音樂攪一團亂-Lens Sins

11/4號Toro Y Moi將以Lens Sins之名發行新專輯,這位年芳28歲的音樂頑童,在Toro Y Moi名下出的三張專輯,總是一派樂天玩耍,輕鬆攪亂House,Deep House,Techno,Two Step等多元音樂類型,第一張還有略帶生澀的拼貼感,到第三張時,已蛻變成獨樹一幟的Chillwave音樂。
「我就是想要把所有音樂攪得一團亂」,新專輯的風格將會更混搭、電子更純粹,先來聽聽預先釋出的主打歌「Bother」,前奏讓人不自覺想跟著搖頭擺動,到了曲尾,突然竄出從Kanye West專輯「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」 裡,改造的老舊太空感哈雷路亞,此少年真是幽默至極,而且到時後聽整張專輯,最好想像自己漫步於人群攘往熙來,以燈泡編織白晝的東京銀座,因為這整張創作,都是為了這個畫面而生。

寫給兩個男人的情書 / M.A.N.D.Y.專訪



專訪M.A.N.D.Y.前,老實說,略帶不純潔的愛意。見到本人後,迷人程度竟超出期待。
以下為甜蜜蜜寫下的介紹和採訪,就當作一封他們看不懂的情書吧。



觸動指數 25%

比音樂更吸引人的友情


M.A.N.D.Y.=Me and You縮寫 ,從名字可看出Patrick Bodmer 跟 Philipp Jun的死黨關係,從小一起長大,80年代自德國法蘭克福的夜店發跡,友齡至今已30餘年。

兩人常常分隔兩地放歌,因為前幾年某夜的一杯酒,讓Patrick意識到自己極端的人生裡除了techno什麼都沒有,便跟音樂請了長達三年的假,中間結了婚,還生了孩子,最終在180度的人生大轉彎裡,找到全新的平衡重返音樂,目前留在歐洲放歌。

而同時Philipp則帶著想呼吸新鮮空氣的心情,出走柏林長居紐約。兩人的友誼並未因分開的人生歷練變質,受訪時仍有股難以形容的默契,尊重之餘會適時的為對方補上想法,一旦開起玩笑,又是當年一起混的幼稚男孩。
看著他們,會怨嘆生命裡少了一個Patrick或Philipp 。


左邊Philipp,右邊Patrick,很可愛的一對朋友。  Screen Shot 2014-09-04 at 10.18.39 PM

2003年發行,起頭的俐落重拍是Patrick,中段的感性屬於Philipp,完美融合兩人個性。



觸動指數 50%

眼光精準  愛才又惜才


另一個喜歡他們的理由,是經營廠牌「Get Physical」的態度。
雖然「Get Physical」在柏林音樂界算是指標廠牌,但隨著現代人聽音樂方式的改變,經營這種underground廠牌,幾乎是變相的慈善事業。購買單首歌的利潤率低於整張專輯,串流網站點擊的計價方式,也等於在賞廠牌巴掌,光賣歌曲已經無法盈利,必須仰賴更多的演出支撐。
但M.A.N.D.Y沒在管商業利益和潮流走向,忠於喜好簽下欣賞的藝人,就算銷售不佳的DJ,在心中還是件瑰寶。遇到喜歡的新聲音,品質不夠好沒關係,他們會佛心的帶領他脫胎換骨,也會在放歌時幫忙宣傳兼旗下藝人,順便測試市場接受度。


如果找不到好音樂,Get Physical幫你精選一堆聽不完的好歌。

觸動指數 75%

過癮的現場表演


M.A.N.D.Y. 發行的作品多大多是單曲或混音專輯,個人最喜歡現場表演的DJ Set。

Philipp偏愛Groovy、放鬆的音樂,和Patrick的重拍喜好正好截長補短,他們喜歡在放歌的時候送給對方驚喜,有點像在說「想不到我也會放這個歌吧,嘿嘿」,另一個人就來個調皮的回馬槍,裡頭互動的趣味和默契,為歌曲的銜接點帶來很多驚喜,你無法預測接下來將被帶往何處,猶如迷失在叢山峻嶺裡,只能暈頭轉向的被一波波高潮引領至頂峰,猛一回神,全身已經流下滿滿的過癮汗液。

觸動指數 100%

本尊現身專訪

 

IMG_7111

1
歡迎你們來到亞洲巡迴的最後一站-台北。
巡迴時一兩天就會換一個國家,通常你們會事先準備好歌,還是根據對每個城市的印象、場地和群眾做現場改變?
算是一半一半,通常我們會有一個預排歌單,把平常表演反應熱烈的歌放進去,然後再加入10%的新歌,最後就是根據當天的心情和現場作調整。
我們發現就算在兩個很相似的環境放相似的set,最後的效果還是會完全不同,兩三次之後你會發現放歌最棒的部份是跟群眾情緒的交流。
當然我們會花很多時間熟悉電腦裡的歌曲,這就像學單字一樣,要花時間學習新的歌,也要不斷復習舊歌。




2
你們會隨著到歐洲、美洲、亞洲不同洲調整放歌內容嗎?
我們呈現的是一種風格,所以就算我們到歐洲、亞洲、美洲都不會因此改變,比較是依照每個夜店的氣氛去調整,像大場派對就和小場的不一樣,MIX的重點也不一樣。
Patrick補充:
不過若真要說有何不同的話,我們會根據每個城市人們對於音樂的反應,去加重某種類型的比例,像是香港人對trance比較有反應,我們就很樂意多放一點,而在東京,我們很開心可以放一些比較怪跟實驗的歌曲,比較沒有甚麼侷限。

3
平常放歌會用什麼器材或特別的技術?
我們三四年前有用Traktor,搭配MIDI Controller之類的效果器,一個人做現場,一個人處理效果,但是後來我們發現如果歌曲本身很純粹,減少效果器的使用會更好。
現在我們會用四台CDJ表演,跟更多觀眾互動,而不是一直看著電腦螢幕,這樣也比較像當年我們剛出來表演的感覺。

P.S. 採訪前,我們像動物奇觀猛拍他們,Patrick俏皮回敬。
Screen Shot 2014-09-05 at 12.00.06 AM


4
平常在創作或表演上,兩個人怎麼分配工作?
我們沒有做太多現場表演,因為發現沒那麼適合我們。
平常經營廠牌或是很多事得安排,如果沒有辦法專心準備新東西表演,就會變成每次現場都在重複一樣的流程,久了以後其實也很無聊。
最終我們還是偏好傳統的Back 2 Back,享受驚豔對方的感覺,我可能會因為想要Philipp聽一首喜歡的新歌,特地放給他聽,然後觀察他的反應,也會用歌曲當作語言,不斷確認我們接下來該往哪裡走,這些都建立在我們多年友誼的默契上,我們很喜歡這樣,永遠都不會覺得對方無聊。



5
你們的廠牌 Get Physical 運作的很成功,在柏林也是重要的電子音樂指標,經營這麼多年來,你們覺得挑選音樂的口味有改變嗎?
當然,通常會有基本的喜好,但當你真的想發現新音樂時,你會找到很多讓你興奮的聲音,並且從中獲得成長,我們喜歡這樣與時並進。
廠牌的音樂走向主要就是跟著我們當時的喜好走,如果有一陣子我們喜歡比較重拍的音樂,會簽比較多重拍DJ,或是喜歡輕鬆一點的旋律,大家就會聽到比較多這種類型的音樂,反正就是照著每個時刻的喜好發行音樂。

P.S.相較於一直面帶微笑的Patrick,Philipp有時比較認真嚴肅。
Screen Shot 2014-09-05 at 12.16.53 AM


6
通常廠牌會考量市場和趨勢比較多,還是個人喜好比較重要?比例大概是?
還是靠自己的喜好決定,不會說一定要很商業或怎樣,重點是要對自己的品味有信心,否則廠牌是不會成功的。



7
什麼特質的DJ或音樂會讓你們很想要簽下他?有沒有什麼挑選標準?
我們喜歡具有原創性跟有個人特色的DJ,重點是要能驚豔我們。 像我們當初聽到Chelonis的音樂時,完全覺得這個人是天才,雖然他的專輯總共只賣了將近1000張,我們還是繼續跟他合作,並且建立起長久的關係。

P.S. Chelonis的樂風,就是一個穿全黑梳油頭的帥哥,很帥,但大家未必想靠近。

8
現在大家聽音樂方式改變了很多,像是不買整張專輯,或是依賴線上音樂串流,這些情況有間接改變你們經營的方向或想法嗎?
現在對每個廠牌來講,經營都是很困難的,沒有人願意花錢買音樂了,大家都在網路上下載音樂,或是聽線上音樂串流,導致現在我們的收入真的很低,串流一首歌可能只能抽0.003%, 而且還要跟藝人分利,只有像Lady GaGa擁有幾百萬的點播率才能賺錢吧。
我們現在就像在打一場硬仗,還好我們有一個很專業的團隊,也跟Spotify有良好的關係,可以一起討論如何推動藝人和歌曲,讓廠牌持續推動下去,但也真的很擔心未來再也沒人願意花錢買音樂。

IMG_7140

9
跟歐洲或美洲其他國家相比,柏林的音樂場景䬟裡讓你們覺得最特別,最有優勢?
我們在那裡待了十幾年,柏林有好的一面,也有壞的一面,好的地方是你去任何地方, 都會有品質還不錯的音樂,而且夜店對所有音樂類型都門戶大開,但是同時,在柏林所有人都是DJ,音樂不像在英國有Manchester風格的音樂,或是Bristol又有另一種城市風格,相較之下也許有點平淡。



10
暌違兩年沒看到你們發新作,接下來有什麼專輯發行計畫或是合作計畫?
我們現在正在籌備一張專輯,也許有20首歌,這是我們第一次準備專輯這麼久,前前後後大概有七年了吧, 我們也很興奮,在這一連串忙碌的巡迴裡,一周只有一兩天有空創作,有些製作得同時跨越紐約、泰國,我也特地從紐約回柏林準備,但它真的就快完成了! 希望年底能夠完成歌曲製作,明年四月中問世!



最後附上Patrick反拍我們的那瞬間:P

特別感謝照片裡很nice的派對單位Blank Crew、一同聯訪的Earwarm,專業態度讓我受益良多,當然還有Fliper貼心特派助理,愛意達成!
Screen Shot 2014-09-05 at 12.42.46 AM


用鋼琴玩玩具-Hauschka

最近迷上德國鋼琴家Hauschka的「預置鋼琴」,
根本就是很帥的一人樂隊。
預置鋼琴就是在鋼琴放入小夾子、口香糖盒、50圓項鏈、兵乓球,利用物品改變琴弦的音色彈奏。好玩之處在於,你無法預料搜刮來的材料將發出什麼有趣聲音,困難點則是得經過嚴密的計算和反覆實驗,才能彈奏出複雜又和諧的曲子,而Hauschka經過14張專輯的歷練,完全可以隨時即興創作。
這首歌來自於今年出的專輯「Abandoned City文明的廢墟」,每首歌名都是一處世界知名廢墟,Hauschka繃緊神經的顫動琴音、排山倒海而來的氣勢,完全反映出我們自傲的科技發展背後,對於失控疾病與污染反撲的恐懼。

另一個冰島

看完這支影片,將重新認識冰島。
Skeylja,一個跨國創作計劃,始於2012年,參與成員包括荷蘭、冰島、英國等地11位音樂家和視覺藝術家,把共赴冰島一星期收集的靈感,化為Oerol音樂祭的現場即興演出。
老實說視覺比音樂驚喜,來自荷蘭的實驗影像公司「33 ⅓ Collective」,將壯闊景色最純真無邪的個性,染上前衛詭譎氛圍,搭配低氣壓籠罩的實驗音樂,這下子連最無害的冰島,也不禁邪惡起來。

33 ⅓ Collective
http://site.33one3rd.com/

越瞧越有味-Lower

Lower跟耐看美女一樣,乍看不起眼,相處起來越瞧越有味。
他們來自哥本哈根,不似同廠牌Posh Isolation其他青年後龐團,老仗著青春無畏胡亂宣泄,只為圖個爽快,在這首張專輯「Seek Warmer Climes」,Lower的歌詞超齡成熟,從社會底層觀察的人生百態,結合親身經歷,道出墮落扭曲的人情世故,也參雜些許寂寞傷感。
那些你我壓在心底,被生活淹沒的心聲,主唱Toubro替你唱,深沈溫柔的歌聲,取代龐克式的嘶吼,像這首只求愛人快樂,不求回報的深深情歌,不正就是你我的愛情進行式。

翻過山丘後?

前幾天在網上看了公視人生影展「城市風裡的光」,片尾曲是大驚喜,竟然出自朱約信(豬頭皮)1991年念研究所時做的第一張專輯。
這首歌的好在於夠隨便,豬頭皮當時亂寫亂唱,根本沒想到要以音樂為生,為了省錢,與當時尚未成名的伍佰大哥,兩把吉他沒套過就直接錄音,整張專輯兩小時錄好歌曲,再花兩小時完成混音,比打掃家裡還快,但無比澄淨的吉他音色,配上豬頭皮的耍賴歌詞,什麼都「阮毋知啦~欲安怎」,也別有一番意境。
聽完接著李宗盛的「山丘」,原來少年豬頭皮就是「山丘」裡那位曾經不成熟、什麼都敢說的年輕人。
而現在的我們,正站在這兩首歌中間,開始翻越第一個山丘,開始慢慢說不出口,不小心有了想隱藏的傷痛;還自詡年輕,同時害怕更成熟的陌生自己;怕丟了初衷,戰戰兢兢,也想抓住一些證明,告訴自己往前走會更好;還不懂哀愁的心境,還沒開始喋喋不休,還沒忘記擁抱的溫暖,還有好多山要爬,還有很多開始,也不知如何開始。

FKA twigs背後的男人

成功女人背後,一定也有個厲害男人。
之前介紹過的怪妞FKA twigs,這一兩年以「鬼女」之姿爆紅,今天更釋出這支MV,預告八月中首張專輯即將發行。
比起鬼女,其實一路捧她至今的製作人我更有興趣,即來自委內瑞拉,現居紐約的製作人Arca,年僅24歲便參與製作過Kanye West的Yeezus專輯,前景閃閃發光。
通常FKA twigs負責填詞和唱歌,Arca定調整個音樂的情境,他很愛收集超級怪異的聲音,令自己迷失於混亂、無法掌控的音域裡。一旦等他整理好了,怪異至極、張力十足的音樂也就誕生了,總之這追求壓迫感的偏執個性,多少造就了今天的FKA twigs。
p.s.
FKA twigs的新專輯製作人並非Arca,也許希望有新氣象吧,主要是由Clams Casino製作,有感受到些微不同的轉變嗎?我還是喜歡她與Arca一起弄的音樂。

再壞一點沒關係-Hundred Waters

Hundred Waters,來自美國的四人團,主唱聲音像膠水般,透明又微黏,有點陰鬱,暗藏著要爆不爆的情緒地雷。
他們2012年的第一張EP,可能還不太瞭解自己,音樂中規中矩的,沒能把主唱怪怪的嗓音發揮出來,於是聽來拖泥帶水,不禁不耐煩起來。
2014年乖乖牌終於不再假裝陽光甜姐,一使壞,個性竟倍加鮮明,如果像碧玉姐更加收放自如,或是邁向迷幻Portishead都不錯,總之,再壞一點沒關係!

30年後依舊好聽-Vini Reilly

Brain Eno 很喜歡的專輯之一「LC」,來自1981年。
樂團The Durutti Column跟New order是朋友,同樣來自英國 ,同樣70年代末至80年代,同一家經典廠牌Factory Record,同樣一身傲骨的後龐,但New order像烏雲密佈的陰鬱月亮,The Durutti Column清脆充滿靈魂的吉他聲,把同樣的夜晚,淨化成皎潔大地。
整個團以傳奇吉他手Vini Reilly為靈魂人物,吉他聲跟繪畫、文字一樣,彈的是內心,是性格,憂鬱藏不深,愛意顯而易見,一不小心就洩露當事人的真心,也最容易直接感染聽者。
而聽著Vini Reilly的吉他聲,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明視線,發光的道路直抵心中,把這些日子的雜念都釐清了。

為什麼我們要多參加派對?/「SOMA」之派對精選介紹


為什麼我們要多參加派對?


近來一連採訪了許多音樂人,我都會問他們,對派對文化有何觀察,收集了一些心得:
1.
李化迪,來自北京的DJ:
北京圈子很小,老一點的人做Techno和House,新的人做Bass Music。創作的人很少,質量高的更少,以音樂為主打的夜店幾乎只有兩家。
聽起來比台灣還辛苦。

2.
劉軒,用西方養成的視野看台灣DJ特色:
我們的DJ是一把瑞士刀,樣樣通,卻難有真正自己的風格。因為市場小,發展歷史短,電子音樂文化不夠精緻和多元,主流夜店被EDM洗得很慘,DJ為了賺錢、滿足不同族群,分散了太多精力。
瑞士刀很好用,但DJ不該很好用。

3.
DJ Chicano光頭哥,台灣始祖級放黑膠的Hip hop DJ:
「每一個在主流夜店放歌的DJ,內心都會有個拉鋸,怕一直放流行歌會違背DJ精神,想選喜歡的歌又要顧到觀眾。」
DJ和客人的品味,到底是先有雞,還是先有蛋?

4.
DJ Mykal林哲儀,遊走於underground和主流夜店的資深DJ:
雖然覺得這兩年underground的派對很難辦,但從以前在Partyroom放歌的經驗,發現主流夜店的客群,其實可以接受undergrond音樂,只是店家為了票房,不願意嘗試給這種音樂。
他為了想結合兩個族群,特地把underground派對組織「Urban cyclops」辦在主流夜店Room 18。



支持在地音樂人派對

台灣這些大大小小問題,放在歐美已成熟多元的電子音樂文化裡,也許都不成問題。
倫敦或德國假使一周一堆techno派對,我們一周一兩個。彈丸之地的台灣,派對生態維持著脆弱的多元性,我們能有這麼多選擇權,參加各式音樂派對,是因為一群不怕死的派對主理人,在艱難環境下仍然想與大家分享喜歡的音樂。
我們到農民市集支持在地小農,買正版的音樂、走進電影院支持創作人,好的派對也需要支持,其實只要多花一兩百元,就能為沙漠裡的生機澆澆水,讓台灣的音樂生態更加豐富蓬勃,也能得到開心的回憶,何樂而不為?




台灣派對  精選介紹


10454368_1425067827768284_8956988593736735375_o


What’s SOMA?
「SOMA」,一種很酷的迷幻藥名字「美麗新世界」,是近期會在Korner看到的電子音樂派對。
如果用活生生的「人」形容SOMA,這個人在音樂路上一路走來始終隨性;因為共同喜歡的音樂,會在派對遇上喜歡一樣音樂的朋友;在唱片行無意間找到了想收藏一輩子的CD封面,不跟從主流媒體聽著自己選擇的音樂,有時過於沈浸在音樂裡而有點出世,SOMA的派對理念,其實就是我們聽音樂的態度。


好音樂聽不完
派對主理人DJ Yen和Lilybeer皆為音樂創作人,對音樂的多元性與獨特性,有一定程度的堅持。一開始只是為了過年找留在台北的朋友一起來玩樂的派對,接下來的日子二分為在Pipe Live House的「腦內派對」,以及轉戰Korner的「SOMA」。
由於Korner主要為外國人聚集,SOMA的曲風將更自由多元,更直接與歐美音樂連結,未來也會邀請國內外DJ上傳混音作品至派對Podcast,豐富台灣派對文化。

派對主理人之一DJ Yen,電子團「沙羅曼蛇」前團員      
842850_140020839495803_1935095011_o派對主理人之二 Lilybeer幽默照,現為「不熟的朋友派對」團員
10441968_1425039937771073_6486865263300706859_n




來自荷蘭的黃皮橘骨  DJ Modeus

6/13 SOMA的派對「星期五的深夜鎖碼頻道」,將邀請DJ Modeus,他從小生長在自由的電子國度-荷蘭, 一身自由不拘的態度和對各方藝術皆具有敏銳的風格見解。
Modeus在電音派對文化的切入方式,雖然非直接在聲波上帶給參加者衝擊,但他長年協助活動所培養的音樂品味與底子,讓他在近年也開始展現其迷人的荷蘭品種才華,特別是Techno,Electro sound上。不管是現場混音加上自己的創作作品,都會不免驚奇地發現這位黃皮橘骨旅居台灣的音樂人、平面設計師、藝術家正誠實地流漏著他長年下來的美感跟態度,很高興在台灣,就能聽到這麼棒的電子音樂。
10461587_1425035754438158_10831721_o 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