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古典樂遇上電子樂
自五歲開始習琴的Jon Hopkins,很早就踏上音樂之路。
琴藝上的天賦,把他帶往英國皇家音樂學院,但他不滿足於琴音的彈奏,反而結合了科技感強烈的合成電子,置入古典音樂宏大遼闊的景緻裡。
他的音樂細膩而敏銳,因為任何一分不該存有的雜質,都會被他訓練有素的耳朵剔除;他音樂內含豐富的藝術性,卻不孤高自賞,被廣大的音樂市場所接受;他創造出「古典和現代」衝突的美感,並善用這項利器,成為原創性十足的音樂家。
上/ 專心彈琴,下/ 立馬DJ。很難想像這麼柔軟的琴音,竟然能與電子音樂並存。
他「看」到了什麼?
有個心理學名詞叫「共感覺」, 意指一種感官刺激,同時引發另一種形態的感覺。
只要一聽到聲音,Jon Hopkins腦子就會有個溫和的共感賦予其色彩,並呈現出3D立體視覺,創作等於是將物件放進腦海裡的抽象空間,憑即興和直覺運作,因為大腦會下意識的將他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瞬間,以音樂的方式重建。
他討厭依賴人工感的電腦聲音,反而平常隨時可聽到的開門聲、時鐘聲等「有機素材」,為他觸發豐富的靈感。而他音樂中那種偏執和專注的特性,反映著鑽研到底的人格特質,比如說學習一種新樂器時,他不僅僅只是「使用它」,還要摸到透徹才甘心,因為他要確保自己在熟悉的每一件事物裡,實現一切。
藝術家利用顯微鏡下的微型宇宙,試著表現Jon Hopkins腦裡的抽象視覺。
我耳中的視野
1999 Opalescent
接受度最廣泛的一張作品,Ambient風格的電子仍有大量古典音樂色彩,喜歡其輕盈雅緻的質感,很適合睡前淨空身心。
與後來的作品相比,創作能量尚偏保守。
2004 Contact Note
從小就著迷於電影配樂的Jon Hopkins,尤其崇拜大師Carter Burwell音樂裡的故事感,所以不意外的,以澄澈流動的琴聲與銳利沈緩的電子,營造了仙境般的電影場景。
「剛與柔」衝突的戲法也是重頭戲,每每柔和的琴音抵達腦神經最深之處,總會來一記驟變的鼓聲,將剛化為煙縷的神智,瞬間擊回現實。
2008 Insides
延續上一張「對立」的基礎脈絡,並探索得更深更廣,也從中確立了一生的創作邏輯,「接下來就只是在這基本架構與手法,再投入新的聲音而已。」
花了超過十年的摸索與嘗試,他終於找到真心滿意的聲音。
2013 Immunity
以往較為尖銳的鼓聲,轉化為肥厚低沈的碎鼓,迸發出的高速行進感,一步步將你推向緊繃極限。鼓的力道更加精準,也散發更多自信,毫無思考空間的你,只能將放大的感官深深埋進節奏裡。
一輩子也聽不完
Jon Hopkins的才華,在別人的作品也留下了痕跡。
話說他的第二張專輯引起了Brian Eno的注意,隨即邀請他一同製做自己的專輯「Another Day on Earth」,可能口碑不錯,後來還居中牽線介紹給Coldplay,參與專輯「 Viva la Vida」的製作。而2013年 Jon Hopkins 也如願創作了喜歡的電影配樂,雖然電影「How I live Now」沒有在台灣上映,直接聽歌也不錯。
數來數去,還是最喜歡2011年跟蘇格蘭歌手King Creosote合作的專輯「Diamond Mine」。Jon Hopkins優雅洗練的琴音,竟然換上蘇格蘭自然原始的氣息,配上King Creosote的木吉他和沙啞溫柔的嗓音,交織出滄桑的感性味道,聽完你會發現,這個男人的內在和才華你根本還沒看透,所以想繼續看下去,而這一看,也許就是一輩子。
1 comment:
你的blog寫得很好呀,為什麼不寫了?
Post a Comment